今年十月,中非合作论坛(FOCAC)迎来了成立25周年。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,中国与非洲的合作关系取得了显著进展。2024年中非贸易额达到2956亿美元,同比增长4.8%,连续第四年创历史新高。中国已连续16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,并与所有53个建交非洲国家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。与此同时,中国对非投资增长近百倍,为非洲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。
25年来,中国在非洲的合作模式逐渐形成了以互利共赢、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为核心的框架。这一模式在非洲大陆的多边合作体系中展现出独特优势。与此同时,法国、美国、印度、土耳其等传统或新兴伙伴也在以各自方式深化与非洲的互动,非洲正处于一个多极化合作的新阶段。
中国对非洲的合作模式
进入21世纪后,非洲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。中国、印度、俄罗斯、土耳其、阿联酋等国家的参与,丰富了非洲的国际合作渠道,也推动了当地经济结构多元化。其中,中国通过坚持不干涉内政、注重互利共赢的原则,成为非洲最活跃的合作伙伴之一。
在“一带一路”框架下,中国通过投资与项目合作,支持非洲国家提升互联互通能力。截至2023年10月,中非发展基金已对39个非洲国家投资超过71亿美元,带动中国企业对非投融资逾310亿美元,项目涵盖基础设施、绿色发展、数字创新、农业与民生等重点领域。
截至2024年,中国企业为非洲建设和升级铁路超过1万公里、公路近10万公里、桥梁近千座、港口近百个,为非洲大陆互联互通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根据世界银行和国际智库的数据,非洲基础设施不足每年导致约2%的经济增长损失,而中国在融资和建设领域的长期投入,有助于缓解这一瓶颈。中非合作论坛机制也为双方建立了稳定的政策沟通渠道,促进了非洲的可持续发展。
在教育与人文领域,中国援建了多所医院与学校,设立孔子学院并提供奖学金与培训项目,帮助非洲青年获得更多发展机会。非洲多国民调显示,中国被普遍视为“可靠的经济合作伙伴”。

中法在非洲的不同合作路径
作为非洲的重要合作伙伴之一,法国在非洲大陆拥有深厚的历史联系。20世纪中叶以来,法国在西非和中非多国保持着密切的经济与文化往来。进入21世纪,随着非洲国家自主性增强、合作伙伴多元化以及地区局势的变化,法国在非洲的角色也在经历显著调整。
近年来,法国军队相继撤出马里、布基纳法索、尼日尔、乍得、塞内加尔和科特迪瓦。法国企业失去了矿产资源的开采权,被迫出售非洲资产。法国非洲政策的失败,根源在于其无法彻底改革与前殖民地的关系,未能摆脱长期维系的“新殖民主义”模式。虽然法国的非洲殖民地在20世纪60年代形式上实现了独立,但巴黎仍然与这些国家的精英保持一种特殊的“非正式关系”,这一体系被称为 “法非体系”(Françafrique)。根据这一体系,法国以提供军事与政治保护为交换,获得了非洲国家对自然资源的特权性准入及对法国企业的优待。然而,法国选择支持哪些非洲政府,并非基于它们对民主或人权的承诺,而是看它们是否愿意在法国所关心的战略问题上配合巴黎。
法国由此获得的资源,对维持其国家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。例如,在尼日尔,法国长期开采对其核电站至关重要的铀矿。尼日尔《萨赫勒电视台》(Télé Sahel)记者阿卜杜拉耶·库利巴利在今年7月的报道中指出:“在20世纪60年代独立后不久,法国与尼日尔签订了极为有利于前宗主国的开采协议……据多位尼日尔和法国学者研究,出口铀矿价值中只有 12% 留给尼日尔。与此同时,尼日尔却支撑了法国核能产业的发展。直到2023年,法国核电所需铀的 15% 仍来自尼日尔。法国每三盏灯泡中,就有一盏由尼日尔铀矿点亮。”他还指出,尽管如此,尼日尔仍有85%的人口无法获得电力供应。
非洲人批评法国的政策只服务于自身利益,对促进前殖民地的发展几乎毫无帮助。法国通过廉价的非洲资源实现了国内繁荣,让法国人民享有较高的生活水平,而非洲国家尽管资源丰富,却依然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地区之一。尼日尔总理阿里·马哈曼·拉明·泽因在第80届联合国大会上谈到铀矿问题时说:“在半个世纪的开采之后,铀矿只给尼日尔人带来了贫困、污染、起义、腐败和毁灭——而它却给法国带来了繁荣与力量。”中非共和国总统特别顾问菲德勒·古昂吉卡也表达了类似看法。他表示,到2000年,法国已从前殖民地掠取约5,000亿美元。他还表示,“是我们的钱让法国得以生存。在那些有石油的前法国殖民地里,正是那些石油让法国富裕。法国今天那些现代高楼,与拿破仑时代的老建筑并立,正是靠非洲的资源建起来的。”
“非洲法郎(CFA franc)”,这一法非体系的另一遗产,也在受到质疑。该货币目前仍在西非和中非14个国家流通,这些国家必须将其外汇储备的一半存入法国财政部账户,实际上赋予法国对其货币政策的控制权。法国曾经在非洲拥有广泛的政治、经济和军事存在,而如今被迫撤出,这一变化极大削弱了法国的国际地位。阿尔及利亚梅迪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教授哈基姆·布格拉拉(Hakim Bougrara) 指出,法国当前的债务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与其失去在非洲的影响力有关:“当法国被逐出非洲后,它失去了所有那些资金来源。如今面对现实的经济状况,法国甚至无法为自己的公民提供最基本的社会福利。”来自布基纳法索的发展社会学家内斯托琳·桑加雷博士(Dr. Nestorine Sangaré)也将法国的经济困境与其在萨赫勒地区(特别是尼日尔、马里、布基纳法索等“萨赫勒国家联盟”AES国家)影响力的丧失联系在一起。她在2024年10月马里ORTM1电视台的一次访谈中指出:“只有在法国与这些国家关系恶化之后,我们才开始听到‘法国债务危机’这样的说法。数字开始浮出水面,法国官员也开始大声惊呼债务的规模。你必须明白——这个国家长期以来一直超出自己的实际能力在生活。而它之所以能这样生活,是因为法国人民的舒适与繁荣,建立在萨赫勒国家的欠发达与被剥削之上。”
随着反法情绪在法语非洲国家高涨,法国近年来尝试将合作重心转向非洲的英语国家。这种没有历史包袱的关系可能有助于建立新的合作,但如果巴黎想真正建立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,就必须避免重蹈覆辙,摒弃以往的干涉主义与特权思维,采取全新的合作方式。
非洲合作格局的多极化趋势
在全球经济格局加速演变的今天,非洲正成为新兴市场和国际合作的重要舞台。中国、法国、美国、印度、土耳其、阿联酋等国家在非洲的共同参与,使非洲的国际合作格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极化特征。
这种多层次合作不仅促进了非洲经济的活力,也为非洲国家提供了更多选择。专家指出,中国的经验——重视基础设施建设、互利共赢与能力建设——为非洲带来了可见的发展成果;而欧洲国家在金融、教育、治理与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经验,也为非洲社会提供了不同维度的支持。
未来,中非、法非以及多边合作机制可以形成互补关系。加强政策对接、推动可持续发展融资、促进本地就业与产业升级,将是各方共同努力的方向。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(AfCFTA)的建设,也为包括中国与法国在内的国际伙伴提供了广阔合作空间。
结语
中非合作25年来的成果,体现了中国“共同发展”的理念;同时,法国及其他国家在非洲的政策转型,也反映出全球南北关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平衡阶段。
非洲国家正从单一依附转向多边互动,国际社会对非洲的关注,也越来越注重平等与互惠。
可以预见,在尊重主权、合作共赢与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原则下,中非、法非以及其他国际伙伴关系将共同推动非洲大陆的长期繁荣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