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十四五”以来,苏州以改革创新为动力,通过资源扩容、服务提质、数智赋能,全面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。

建设健康城市提升居民生活质量。我市先后获评全国首批医疗应急重点城市、全国首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,获批中医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、首批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、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、中央财政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项目。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持续位居全省、全国前列并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。

以健康之基 筑幸福生活

优质资源提质扩容

构筑坚实“医”靠

苏蠡路东、澄湖路北,一家崭新的现代化中医院悄然揭开面纱——作为苏州首个获批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,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苏州医院正在加紧内测,将于年内投用。

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,苏州将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作为重中之重,实施《苏州市临床专科攀峰筑原三年行动计划》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全市启用医疗卫生项目113个,苏州市妇幼保健院、市立医院太湖总院、苏大附一院二期、瑞金医院太仓分院等相继投用。启用在即的西苑医院苏州医院,更是标志着苏州在引进国家级优质资源上取得历史性突破。截至目前,全市三级医院达36家,其中三甲医院16家,市属医院及县级市综合医院实现三甲全覆盖,优质医疗资源的供给实现了量与质的双重飞跃。

在筑牢“高峰”的同时,苏州亦注重填谷筑原,将资源下沉的着力点放在夯实基层网络上。全市构建起由14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05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组成的“15分钟健康服务圈”。13%的基层机构配备磁共振,半数以上机构配备CT,建成了39家社区医院。通过“优质服务基层行”活动,全市基层机构均达到国家基本标准,更有超六成达到了推荐标准。

基层能力的提升,离不开紧密型医共体的强力牵引。全市组建的13个医共体内,牵头医院向基层长期派驻医师,并提前5天向基层开放超50%的专家号源,真正实现了“医生跑、技术跑,病人不用跑”。2024年基层诊疗量占比达到53.59%。与此同时,1876个家庭医生团队为居民提供了贴心的“健康守门”服务,在全市织就了一张密实的基层健康守护网。

以健康之基 筑幸福生活

全市托育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0%签约,织密“医育结合网”。(苏州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供图)

聚焦全生命周期

服务品质暖心升级

苏州在筑牢医疗网底的基础上,始终关注“一老一小”、妇幼、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,推动健康服务从“以治病为中心”向“以人民健康为中心”转变,让特色医疗服务品牌越发闪亮。

在“老有颐养”方面,苏州探索的医养结合模式已成为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,先后入选国家最佳实践和江苏省医改典型案例。全市拥有护理院110余家、医养结合型机构150余家,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设置全覆盖,902家全科医生工作室入驻日间照料中心,形成了资源互用、优势互补的养老服务新模式。

与“颐养”相呼应的,是“善育”工程的扎实推进。苏州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,托育机构超千家,每千人口托位数达4.52个,普惠托育服务网络有效缓解了年轻父母的“带娃”焦虑。

除了“一老一小”等重点人群,苏州在构建全方位健康防线上也成效显著。在原有五大救治中心的基础上,我市于今年创新启动“新三大中心”建设,即市县两级肿瘤防治中心、市县镇三级慢病防治中心、跨院多学科诊疗协作中心,对困扰市民程度最深的健康问题,构建“防、筛、诊、治、康、管”一体化全链条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实现区县全覆盖,“12356”心理援助热线24小时守护市民“心”健康。

围绕吴门医派传承创新,苏州正加快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试验区。全市已建成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网络,实现县级三级中医院全覆盖,推动“一馆一特色”差异化发展,让历史悠久的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。

以健康之基 筑幸福生活

在原有五大救治中心的基础上,创新启动“新三大中心”建设。苏报融媒记者 车晋彧/摄

数智赋能科教强卫

发展动能澎湃强劲

硬件资源的扩容与服务模式的创新,离不开前沿科技与顶尖人才的驱动。苏州以数字化、智能化为引擎,以科教人才为基石,全面激活了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。

数字化转型的首要成果,是构建了一个强大的“城市智慧健康大脑”。今年3月,苏州市健康医疗数智创新实验室正式启用。截至目前,已归集医疗、医保、医药数据超1000亿条,形成了1200余万份动态更新的电子健康档案,打造市级医疗健康可信数据空间,使得医生在诊室即可跨院调阅记录,市民通过“健康苏州掌上行”便可轻松完成预约挂号、报告查询。32家互联网医院让“云端问诊”成为常态,检查检验结果在全省范围内互认共享。未来医疗的图景还将有人工智能参与,全市已获批多家AI创新应用实验室,首批12家“AI+医疗”生态企业入驻市数智健康医疗实验室,正为诊疗模式带来革命性变化。

智慧急救体系的建设,凸显了速度与温度。围绕抢抓黄金救治时间,苏州打造了国内领先的“五位一体”急救体系。智慧急救平台实现患者“上车即入院”,院前院内信息无缝衔接。全国首创在调度台设立医疗顾问席,实现“电话响起,救治开始”。创新的“警医联动”机制为急救车开启“绿波通行”。此外,公共场所新增500台AED并实现地铁站点全覆盖,结合广泛的急救志愿者培训,共同织就了一张反应迅捷的生命救援安全网。

为进一步加快卫生人才集聚与科技创新,“科教强卫”工程深入实施,全市获批一批省研究型医院、医学创新中心和重点学科,并产出了包括多项省科学技术奖在内的丰硕科研成果。升级版的“姑苏卫生人才计划”形成了强大的人才磁力场,累计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卫生人才近300名。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、青年骨干全国导师制等多元路径,一支结构合理、素质优良的卫生人才队伍正成为健康苏州建设的坚实支撑。

以健康之基 筑幸福生活

《苏州市加快推动“人工智能+医疗健康”建设应用发展实施方案》发布。苏报融媒记者 车晋彧/摄

数据链接:

“十四五”以来,苏州全市启用医疗卫生项目113个,目前在建34个。全市现有三级医院36家,其中三甲医院16家,市属医院、县级市综合医院实现三甲全覆盖。

推动医学高峰、医疗高地建设。苏州建成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、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4个、中医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1个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5个。重点学专科建设方面,建成国家重点学科2个、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29个(含中医类8个)、国家级中医优势重点专科10个。

全面开展肿瘤、冠心病、脑卒中、糖尿病和慢阻肺病等五类慢性病发病监测工作,累计建设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4个。

全市院前急救分站112个(较“十三五”末增长23.3%)、救护车429辆(较“十三五”末增长82.6%)。

推进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建设,累计归集各类医疗健康信息数据超1000亿条,形成1200余万份电子健康档案。

来源:苏报融媒记者 陆珏

编辑:小冉